在原州区西兰银物流巷新建的伊鑫瑞数字化牛羊肉屠宰加工流通仓储基地建设现场,钢结构建筑框架高高耸立,大片现代化厂房轮廓清晰可见。固原市政协委员、宁夏伊鑫瑞肉制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瑞军望着这片火热的施工场景,内心百感交集。这里,不仅是他承载着家族三代人对牛羊肉生意的心血,更是他将小屠宰场变成如今年销售额过亿的新起点。
实干革新 用技术改写企业命运
1992年,马瑞军出生于原州区一户普通家庭。童年时祖父每日清晨推着木质肉案走街串巷,父亲凌晨就钻入冷库,借着一盏电灯,称量每一块肉。祖父的吆喝声、父亲常年布满冻疮的双手,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2007年,经过全家人的慎重考虑,马瑞军初中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中,帮助父亲打理屠宰场。“父亲说,干这行苦。但当担子真正压在自己身上后,才知道有多么不易。”马瑞军说。他便下苦功学习经营管理、采购牛羊和运输产品的知识。
2013年,马瑞军开始独自带员工跑市场。有一次,一辆满载价值30万元牛羊肉的冷藏车因制冷设备出现故障,温度骤升至零上38摄氏度,远超安全温度标准。这批高档肉品面临腐坏风险,巨额损失已摆在眼前。“我赶到现场后,父亲正红着眼圈向客户们道歉,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牛羊肉锁鲜水平,降低产品风险。”马瑞军说。为此,他多次赴区内外学习考察先进牛羊肉企业技术,决定重建冷链系统。刚开始,很多老员工不同意,“重建冷链系统得花多少钱?我们祖辈都是这样靠着老场子慢慢过来的。”马瑞军耐心为员工们解释:“冷链系统升级后,会极大改善牛羊肉冷冻水准、锁鲜技术、运输过程等环节,这是一个节约成本、紧跟时代科技的必要步骤。”大家听后也认识到老屠宰场改造升级的必要性,最终一致决定停掉所有订单,重建车间。
之后的3个月,马瑞军每天清晨4点就裹着棉袄钻入冷库,手持温度计反复测试每一个角落,冷库门边的死角、冻肉堆栈的中心、设备连接的管道。“我们记录了1000多个点位的实时数据,误差要求在0.5摄氏度以内。”马瑞军说。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细改造下,全新的恒温排酸、冷藏速冻系统已落地建成。在新冷链系统下,屠宰场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诚信创业 带领乡亲共同富裕
2015年,老屠宰场升级为宁夏伊鑫瑞肉制品销售有限公司,马瑞军担任公司董事长。
“这次转型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提升,更是企业理念的洗礼,公司还开拓了线上线下等多种销售渠道,为更多乡亲提供了工作岗位,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马瑞军说。在现代化管理下,肉品质量稳定提升,客户复购率从45%提升至78%,纳税额年年增加,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从父辈们的经验指导到引入科学数字化管理,马瑞军不再是单纯地做好自家生意,而是想要带领更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由于中间商赚取差价,牛羊养殖户辛勤一年却所得微薄。我们祖孙三代与牛羊打交道,深知养殖户的不易。”马瑞军说,他决定从自家企业开始做起,解决中间商赚差价导致农户收益不对等问题。自此,只要有空,他就会带队驱车行驶在固原周边的小山村,寻找出售牛羊肉的养殖户。
由于马瑞军为人真诚,每次交易都及时结算,在当地养殖户中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给马瑞军卖牛,从来不用担心被拖欠货款。”这话逐渐在乡亲们中传开。在收购牛羊时,马瑞军还给农户分享养殖技巧,要按重量分群饲养、根据年龄进行阶段化饲喂、精料配方应该按照什么比例去搭配。
如今的宁夏伊鑫瑞肉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肉质管控,屠宰车间装备同步检疫系统,每头牛羊从出生到屠宰均生成健康电子档案,员工月薪稳定在5000元左右。产业链辐射带动了1000多户农牧民增产增收,一亩草场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5000元。2023年,企业销售额突破1亿元,跃升为固原市首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跻身全国生鲜类销售榜单前十。今年,马瑞军还计划投资建设数字化屠宰加工流通仓储基地,智能机器人将与人工协作,更确保了产品品质全程可控。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马瑞军还积极发挥作用,聚焦家乡品牌建设,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推动“六盘山牛肉”从地方特色走向全国视野。去年,他在调研时看到一养殖户因盲目扩产而损失惨重时,主动提出为固原市场的养殖户举办培训班,分享市场数据与风险规避策略,定期帮助养殖户们了解、掌握市场行情。
从父辈带着肉案走街串巷的传统运营,到如今借助智能技术的现代管理,马瑞军在传承老一辈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书写了实干与青春交融的最美画卷。“我们将不断扩大营销范围,踏踏实实带动企业发展,让宁夏牛羊肉香飘万里。”马瑞军说。 (李晨雨 文/图)